更多联系我们

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

电话:400-878-2528
手机:15889988091
传真:020-32887675
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


官方微信


添加微信帮助解决机器人故障

首页 > 机器人资讯 >

“非典”后机床产业反弹 “新冠”后的工业机器人能不能?

日期:2020-03-20 人气: 来源:www.zr-abb.com 作者:ABB机器人维修

简介:在工业机器人领域,许多行业媒体在疫情期间表示,疫情结束后机器人产业利好,这一切判断基于机器换人的概念。的确,机器人带来的无接触应用,在疫情期间起到不小的作用。事实上,只要社会经济秩序不波动,机器人产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 不巧的是近两年来……
  
 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,许多行业媒体在疫情期间表示,疫情结束后机器人产业利好,这一切判断基于“机器换人”的概念。的确,机器人带来的“无接触”应用,在疫情期间起到不小的作用。事实上,只要社会经济秩序不波动,机器人产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  不巧的是近两年来,制造业一直不景气。加上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,给整个制造业带来不确定性,供应链的冲击也不小,因此悲观论调也不少。那么机器人产业未来是“天堂”还是“地狱”?我们不妨回看SARS后期的机床产业,以及对比当前制造业对机器人应用的刚性需求,看看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会怎样。
  SARS前后的机床产业
  数据显示,2020年1月制造业PMI为50%,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2.9%、50.7%和50%。然而,本次数据统计为1月20日前,并未反映疫情带来的影响。疫情爆发后,大部分制造业处于待复工状态。因此,制造业短期承压是客观存在的,今年一季度的数据,注定不会好看。
  回顾2003的SARS疫情,大致分为三个阶段,扩散期、爆发期和衰退期,时间跨度分别为2002年11月-2003年2月、2003年3月-5月和2003年6月以后。扩散期的工业增加值依然保持较高同比增速,进入爆发期的制造业普遍停工,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低至15%以下,随后在衰退期迅速恢复增长,并在2003年12月恢复至18%以上。
  SARS时期恰逢国内机床高景气时期,2002年第四季度的国内金属切割机床,金属成型机床的当月产量平均增速,均保持在40%以上。伴随着SARS的爆发期,国内机床产量同比增速回调至30%以下。进入衰退期后,机床产量恢复高增长态势,产量同比增速回升达到40%以上。
  以SARS重灾区广东为例,2002年广东金属切割机床产量达2000台,同比增速高达53.85%,2003年1月开始,产量同比增速逐月回落,直到6月份开始,产量迅速反弹至2200台,完全超过疫情爆发前的产量。换句话说,SARS结束后的机床行业进入快速的成长期。
 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,制造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的认知,已经达到大幅度提升。从长远的角度看,人力成本逐步上升,人口老龄化、供应链国产化的综合驱动下,预计我国制造业企业将经历漫长的自动化提升期。从SARS前后机床产业发展的规律推测,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,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装备、工业机器人产业,会保持着较高的景气度。当然,这里也不排除其他的突发状况。
 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有多少?
 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,取决于制造业。关于我国的制造业体量,这里不做过多赘述。在金融人士看来,工业机器人行业本身是值得投资的。首先是行业体量大,根据IFR统计,我国在2018年的销量为15.4台,市值430亿人民币,销量也站到全球37%;其次,尽管近两年出现下滑,但是行业中长期的成长基础还是有的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大部分工厂因管控的原因,导致大面积停摆,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制造业多数处于2.0或3.0阶段,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。
  所谓工业机器人的中长期成长基础,源自我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低。根据IFR的统计,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百万人140台。虽然超过了全球百万人99台的平均水平,但是较于德国、日本、韩国三个国家,让然存在较大的差距。从另外一个侧面看,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值是日本3.5倍,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,仍然有很大的空间。
  假设一个前提:
  1、工业机器人年需求=替代需求+新增需求;
  2、工业机器人折旧期为5-6年,t年需面临(t-5)年约30%的机器人更新替换需求;
  3、新增需求与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(每增1台机器人销售,工业机器人密度上身0.02%);
  4、核心假设:对于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假设。
  我国2011-2018年工业机器人密度从10台百万人,提升到140台百万人。如果假设的替代速度保持一致,根据上面的4个前提,在匀速替代的情况下,我国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到300台百万人。若是在加速替代的情况下,300台百万人的目标,将会在2023年完成。国内某证券研究所人士分析认为,机器人产业在匀速的情况下,我国未来几年年化新增14.65万台工业机器人,如果是加速替代,年化新增则是18.64万台。
  工业机器人产业上游是命门
  工业机器人与工控产业一样,是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行业。与外资品牌相比,国产机器人仍然处于低级别阶段。比如四大家族以及那智不二越、川崎、雅马哈等品牌具备先发优势,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累积,以及客户渠道远超过国产机器人,本土厂商很难打进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。
  如果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向好,多少会带动许多国内企业的发展。2018之前几年,外资机器人更多地获得了行业高增长期的红利,国内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产业增速最快的2017年却不升反降。这既是客观事实,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。所谓的规律,就是国产机器人需要从搬运上下料、金属加工等简单的领域开始,然后逐渐地替代一部分进口。
  汽车、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所需“点、灌、喷、焊”功能的机器人,仍然是国内机器人需要去不断的突破。而真正能够帮助国产工业机器人实现突破的,关键还在于上游企业,即核心部件厂商,包括PLC、伺服驱动、伺服电机以及减速机。从国内的企业情况来看,有新松机器人、汇川、埃斯顿、拓斯达、信捷电气等等,也有图灵、欢颜、勃朗特等新秀。唯有国内上游企业实现核心部件的技术提升,并且让成本降下来,国内的机器人本体厂商,系统集成商才更具有竞争优势。
  机器换人的根本驱动力是相对于人工的经济性,而新冠肺炎疫情是机器换人的催化剂,毕竟在某些场景,机器人的应用,可免于人与人的病毒感染。2003年SARS结束后,我国机床产业出现迅速增长。2020的新冠疫情,配送机器人充分展现了无接触式工作的优势。笔者看来,本着制造业产业本身的需求,也本着疫情暴露的短板,预计疫情结束后,工业机器人会更受资本的追捧,而国产机器人能否真正做好市场,关键还是看核心部件技术的突破。

文章来源,工业机器人维修官网:www.zr-abb.com